上海举行《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
原标题:6月21日上海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有关情况
6月21日,上海举行《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新闻发布会。松江区委*程向民,松江区委副*、区长李谦,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赵勇,上海铁路枢纽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王伟志出席发布会,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今天是“五个新城”系列市政府新闻发布会的收官之场,非常高兴邀请到松江区主要负责同志以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向大家介绍《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主要内容同时回答各位记者的提问。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有:松江区委*程向民,松江区委副*、区长李谦,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赵勇,上海铁路枢纽建设指挥部副指挥长王伟志。首先请程向民*介绍《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有关情况。
上午好!根据市委“五个新城”建设战略部署,按照市政府新城建设“1+6”文件精神,松江区委、区政府制定《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并正式发布。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作一个介绍。
“十三五”以来,松江按照市委市政府“一高地、三生态”定位,全力谋划并推进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从秉持新发展理念的基层生动实践上升为国家战略重要平台,并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地区生产总值*对量年均增长10.2%,规上工业产值、进出口额、上市企业数等核心和先导性指标跃居全市前列。“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城市品质持续提升。成功创建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区和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区。获评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乡村振兴满意率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位居全市前列。全区常住人口创历史新高,达到191万,65岁以下人口占比89%。上海科技影都集聚全国1/3影视企业,成为上海文化新地标。以9站23线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规划布局确立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成为上海*一的中运量有轨电车试点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十三五”新建及启动建设学校67所,形成环大学城基础教育高地。
“十四五”时期,松江新城将对标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坚持“科创、人文、生态”卓越价值取向,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战略依托,以“松江枢纽”门户枢纽为战略支撑,建设面向长三角、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人民城市,打造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科创之城,高铁时代“站城一体”与“四网融合”的枢纽之城,数字经济与数字产业相融合的数字之城,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人文之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城。
到202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将达到95万,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8%,研发(R&D)投入强度达到5%,工固投年均增长率20%,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00家,各项核心和先导性指标继续走在前列,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创走廊和重要科技创新策源地,基本形成独立的长三角综合性节点城市功能和地位。到2035年,松江新城常住人口达到110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科创策源地、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集聚带、产城深度融合的世界级科创走廊,基本建成“科创、人文、生态”现代化新松江,基本建成卓越的长三角地区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松江坚持思维跳出“老框框”、思想不背“老包袱”,着眼四个“新”、体现四个“高”的特征。
一是新定位,坚持高标准规划。松江将增创“一廊一轴两核”空间发展优势。一廊: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体现科创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强化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一轴:即城乡统筹发展轴,纵横松江南北、联动城市乡村,促进均衡全面发展。两核:其一是“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以“循环无穷、高质量发展”为理念,打造“产城一体”“站城一体”的要素资源配置重要门户枢纽。站体工程计划2024年建成,规模9台23线万平方米年客流量预计达2100万人次,可直达80%以上长三角主要城市。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规划面积2.47平方公里,集综合交通、科技影都、现代商务、文化旅游、智慧物流等功能为一体,将成为松江新城未来的CBD。其二是“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松江拥有13所大学、十余万师生,推动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深度融合,强化G60科创走廊大学科技园创新策源功能,促进现代服务业和总部经济加速发展。松江全域在松江新城基础上,联动东北片产城融合、西北片文旅融合、浦南片城乡融合“三片”高质量发展。
二是新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新是松江新城发展的*一动力。松江将瞄准国际先进科创能力和产业体系,着力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先进走廊、科技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先试走廊、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走廊,成为上海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五型经济”重要承载区,着力打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和集成电路、现代装备、人工智能等若干个百亿级产业集群。目前,已集聚G60脑智科创基地、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上海超硅半导体、恒驰新能源汽车、海尔智谷等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总投资3500亿元;ALD光伏工作母机、新型航空发动机、超硅AST大硅片、体细胞克隆猴、申威服务器等重大自主创新成果持续涌现。
第三新内涵,创造高品质生活。一是将增强枢纽门户的功能内涵。深化以松江枢纽为核心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以沪松快速路为新城干线,强化松江枢纽和虹桥枢纽联系。今年将实现12号线西延伸开工建设,远期将推进23号线西延伸等,加强与中心城、其他新城的联系。完善“井”字型高速立交匝道体系,加快提升有轨电车网络的密度和覆盖面。二是将增强产城深度融合的功能内涵。完善与产业分布、人口规模、人口结构相匹配的城市商业配套和住房用地供应体系,高标准建设新城中央商务区,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设施共享、功能融合。三是将增强公共服务的功能内涵。加大优质教育、卫生公共资源引进。深化环大学城基础教育新高地建设,“十四五”新建扩建学校48所。加强与华师大、上外、上师大等高校合作,新建两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构建*流高中集群。新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松江分院、交大医学院松江研究院等,推进九院松江分院建设,新建区公共卫生中心、区牙防所、区眼防所,打造高水平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高标准规划建设市级松江新城体育中心大型赛事馆,积极承办世界高尔夫锦标赛、佘山国际半程马拉松等重大体育赛事。四是将增强人文生态的功能内涵。巩固提升全国文明城区创建成果,实施人文松江新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建设人文松江活动中心,深化广富林文化遗址建设,打造“二陆”读书台等文化新地标,编纂“一典六史”,加快发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辟“远看绿水青山,近看人文天地”新境界。
第四新赋能,引领高赋能治理。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开展产业数字化试点,建设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数字经济创新型产业集群,率先建成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生态链。深化“两张网”功能,建设“物联、数联、智联”的城市数字底座,打造智慧城市、数字城市。争创“长安杯”四连冠,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立松江新城规划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并成立专班,完善新城设计、开发、运营管理机制。强化引才聚才,深化落实创新出台的“人才1+10”政策,充分发挥国家移民管理局、上海市人民政府移民政策实践基地作用,加快集聚各类优秀人才和科创团队;优化土地保障,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障新城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的建设,拓宽低效产业用地盘活路径,探索创新新城内产业用地政策;加大财税支持,对新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人才引进、产业扶持等方面加大支持,创新投融资机制,做大做强国投投资平台,助力区域高质量发展;深化简政放权,聚焦新城重点区域和重大项目,发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一网通办”试点优势,开通项目审批绿色通道,推行“极简审批”,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监管标准和规范制度。
今年,松江新城共安排了54个重大项目,总投资超1800亿元,推动松江新城发力走在前列。加快重大产业项目引进落地,今年以来已签约项目总投资超700亿元。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一期今年8月将结构封顶;恒驰新能源汽车9款新车已亮相上海车展,今年三季度*一台车下线,年底前投产;超硅国产集成电路大硅片已实现月产5万片量产;G60脑智基地一期已投入使用,二期、三期正抓紧建设中;G60科创云廊正式启用,成为“托举起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璀璨光带”,二期建成后将成为全球*长的城市产业长廊。
我作一个简要的概括,有四个方面的特色和亮点:*一,松江新城是上海推动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发力点,在上海打造成为国内大循环的关键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中大有可为。首先从国内大循环来讲,松江新城通过多年的努力打造,已经构建起了基于新一代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一些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的标杆性企业、龙头企业和重要的研发中心功能都在松江区,其他产业合作主要围绕长三角来进行布局。事实上,这已经构筑起了产业链的合作。我们还有全国首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数字经济和经济数字化转型也会加快。我们获批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单位,同时,正在致力于打造功能性、要素型、区域性金融生态圈。我们立足于松江枢纽将形成的2000万人流,也在积极构建铁水联运的智慧物流港,将形成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汇聚的区域,必将有力推动国内大循环的畅通实施。
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讲,松江区已经引入超过6000家外商投资企业,其中包括50多家世界五百强企业,而且经营业绩都非常好。2020年松江区进出口规模位居全市第二位,松江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货物总值位居上海市各综保区首位、全国第五位。现在,我们正在立足于松江综保区功能和优势,大力拓展保税展示交易、跨境电商以及维修检测等新型贸易业态。同时,我们也在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开展合作,进一步依托中欧班列,不断丰富中欧班列货物种类。从这些角度来讲,松江必将在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中实现松江的价值。
第二,服务服从国家战略与松江新城建设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松江新城建设是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的重要实践平台,同时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家战略的引领作用又将为松江新城建设提供强大的动力和充分的比较优势。
第三,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是松江新城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围绕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着力抓实科技创新主体发展,具体从三个层面来推进:一是抓G60脑智科创基地等国家级重大实验平台建设,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二是抓千千万万的广大企业主体创新,推动一批高成长性企业在科创板上市。三是抓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充分利用松江大学城高校汇集、一大批科研院所云集的优势,共建共享创新生态。就产业发展而言,刚才提到,我们已经形成了若干个产业集群,当前围绕松江新城发力主要是强链和补链,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实现高端产业的引领。
第四,融合深厚的人文、优美的生态和高品质的公共服务供给形成的高品质生活,是松江新城建设的落脚点。松江是上海之根,有6000多年的历史,现在正积极围绕“书香之域”“书画之城”“文博之府”“影视之都”四大主题,持续彰显绵厚历史与新时代文明交相辉映的独特内涵。我们立足于松江优美的自然生态,把自然引入城市,将城市融入自然,正在积极构筑“园城相嵌、林城相拥、水城相融”的生态网络,打造公园城市。此外,“十四五”期间,我们还要积极引入高端教育、医疗、卫生、体育等资源,共同构筑起松江新城高品质生活内涵,把松江新城建设成为人民向往的城市,这也是松江新城建设的落脚点。
松江是上海重要的西南门户,这几年引进了高铁、地铁还有有轨电车,未来松江新城综合交通体系会有哪些具体的规划和提升?
新城建设,交通先行,我们总的目标规划是按照市里的要求,结合松江实际,到“十四五”末,形成支撑“30、45、60”的独立完善的综合交通体系。简要来说,就是30分钟实现松江新城内部通勤,45分钟实现松江新城与中心城区和其他新城乃至近沪城市的便捷通达,60分钟实现重要国际枢纽的通达。围绕这三个层次,有三个努力的方向:
*一个方向是联通长三角,提高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水平。这里*重要的是建设松江枢纽,建成后的松江枢纽规模为9台23线,将汇集沪苏湖高铁、沪昆高铁、沪昆普速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年客流量预计达到2000万人次以上,这将是松江新城建设重要的发力点和主战场。
第二个方向是对接中心城。松江新城不只是松江的新城,更是上海的新城,加强同中心城和其他新城的联系显得尤为迫切。我们也将从三个方面努力:一是轨道交通方面,轨交12号线西延伸在市委市政府及市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正在积极推进,争取早日开工。同时,我们也正在加快研究浦东枢纽和松江枢纽的东西联络线和市域铁路嘉青松金线。二是快速路方面,我们在加快推进沪松快速路建设,全长约23公里,主线为高架型式,这是连接松江枢纽和虹桥枢纽两大枢纽的快速通道。三是高速路方面,在松江境内有5条高速公路,新城建设需要做的是尽可能开匝道,将新增G60莘砖公路、S32玉树路立交等四个高速匝道出入口,打造便捷高效的新城出行环境。
第三个方向是优化内部交通网络,提升便捷程度。主要是构建两张网,一个是快速道路网,我们将以新城内部任意点10分钟内进入高、快速路系统为目标,启动新城内部环城快速路建设,正在规划的全线车道。第二个是公共交通网,我们将按照新的产业方向、新的人口集聚区特点进一步优化公交线路。同时,将进一步织密中运量网络,加大中运量线路建设,让在上海极具特色特点的中运量发挥应有的作用。我们还将进行内部道路的智慧化建设,包括慢行系统、停车系统等等,在智慧城市建设当中不断提升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水平。
松江枢纽建成后将达到怎样的规模,途经松江枢纽的沪苏湖铁路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目前建设情况如何,将于何时通车?
沪苏湖铁路的建设,将松江南站升级为松江枢纽,场站规模由原有的2台4线线万平方米,年客流量将达到2100万人次/年,将成为继上海虹桥站之后的又一综合枢纽客站,充分发挥其作为上海西向综合交通枢纽的对外辐射能力。根据规划,现有沪杭高铁2台4线线,沪昆普速南移与沪苏湖铁路并线线,其中高铁场和普速场共用一个站台,从而使松江枢纽的总规模达到9台23线的体量。同时,既有沪昆普速松江站整体搬迁至松江南站后,松江站客运作业搬迁至新建松江枢纽办理、货运作业搬迁至石湖荡站办理。
与此同时,松江枢纽同时规划预留了沪杭城际铁路,浦东枢纽与松江枢纽的东西联络线、市域嘉青松金线等接入条件,并在轨道交通9号线的基础上,计划引入轨道交通23号线线,通过交通中心实现多种交通方式换乘。国铁集团、市政府对松江枢纽寄予厚望,要求在建设时与一线城市综合交通枢纽标准看齐。松江枢纽建成后,将成为集交通、商务、科创、公共服务等为一体,面向长三角的标志性门户功能区域。
沪苏湖铁路是上海辐射江苏、安徽及中西部广大地区的重要客运通道,是商合(杭)沪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骨干线路;是环太湖轨道交通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旅游休闲城际线;是一条集路网功能与城际功能并重的客运专线。线路东起上海市,从上海虹桥站综合场出发,沿既有沪杭高铁经春申、松江后折向西,同时设联络线在春申站北端接沪春线引入上海南站,上海南站普速设施搬迁至松江南站;途经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中部与规划建设的通苏嘉甬铁路衔接;西至浙江省湖州市,接既有商合杭铁路和宁杭高铁,并预留往杭州方向设置联络线日,沪苏湖铁路上海段的“*一桩”在松江石湖荡镇新中村打下。目前,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2020年8月全线月建成通车。
上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松江新城规划中如何体现空间发展特色,有哪些政策支撑?
松江区委常委、副区长赵勇:松江新城规划的空间发展特色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特色之一,是构建“一廊一轴两核”的空间发展新格局。一廊,即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体现科创驱动发展的核心动力,深化松江区域“一廊九区”,服务“一廊九城”;一轴,即城乡统筹发展轴,形成纵横松江南北,联动城市乡村的发展轴,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两核,即打造“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和“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松江枢纽”核心功能区旨在建设面向长三角客流、物流和信息流等要素汇聚的“会客厅”,“双城融合”核心功能区旨在实现松江新府城和松江大学城“科创、人文、生态”深度融合。
特色之二,是加快完善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结构体系。持续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基础设施体系、生态环境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布局,加大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布局力度,优化城市住宅布局结构,凸显松江新城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打造“远看绿水青山,近看人文天地”新城特质。
特色之三,是聚焦“四大重点区域”塑造新城发力新亮点。按照全新的发展定位、理念应用、系统设计,全面超越既往城市实践的新要求,聚焦松江枢纽核心区、上海科技影都核心区、老城历史风貌片区、产城融合示范片区等四大重点区域集中发力。我们邀请国内外知名设计机构,开展了松江新城规划设计方案征集,并组成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郑时龄领衔的专家团队,为上述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和研究方案提供智囊支撑。下一步,我区将突出优胜方案的亮点和优势,结合用地现状特征和建设开发的需求,形成指导未来松江新城重点地区开发建设的美好蓝图。
关于政策支持方面,主要是继续打造好“三个生态”:一是注重人才引进,着力打造众人青睐的人才发展生态。全面提升长三角G60科创走廊“1+10”人才政策能级,促使人才的贡献与回报匹配、薪资同国际接轨。未来五年将投入20亿元,重点资助和扶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发展,可提供人才公寓不少于1.5万套,对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中做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才,给予*高1000万元的购房补贴。
二是加强金融支持,着力打造充满活力的产业创新生态。我们将创新投融资模式,推动产融深度融合发展,更好地发挥产业基金作用,放大“双创债”“批次包”“园区贷”等金融创新产品成效,完善“政府+园区+担保+银行”的四方协同政策性融资担保服务机制,担保总规模提高到50亿元,给予本区上市、挂牌企业*高600万元的奖励。规划建设G60五龙湖产融生态圈,加快金融要素集聚。对新引进的金融企业、金融服务企业和金融科技企业,分别给予*高不超过1500万元和300万元的开办费补贴,区内购置办公用房的,给予*高不超过500万元补贴。
三是优化营商环境,着力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生态。我们以腾讯超算中心58天完成项目签约、土地摘牌和开工建设的“松江速度”为样板,以发出全国首批跨省办理证照为基础,制定出台了《松江区持续营造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国际*流营商环境工作方案》4.0版。让线件高频跨部门审批“一件事”服务集成。让跨省办事更加容易,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实现“一网通办”专窗全覆盖。我们将继续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松江新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
人民日报记者:今天发布会的海报标题叫做“松江 人民向往的新城”,“向往”二字,请解读一下松江有哪些方面让人民向往?
程向民:“松江人民向往的新城”,*一,这个新城首先要不断满足松江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前在交通、教育、卫生、养老等方面,相比上海中心城区和长三角一些明星城市,我们还有差距。尤其松江作为上海大居基地之一,承担了全市1/4的人口导出任务,将有40多万人口移居到松江新城。松江要在规划建设,在教育、医疗、交通等配套上,加快补齐短板。区委、区政府也正在努力改善,每一次改善都得到了人民的称赞,这是对我们的鞭策。我们看到还有很多人民的呼声,反映的短板尚未解决,包括“急难愁盼”问题,我们也很揪心。今天我们发布的内容是对松江人民的承诺,包括“十四五”期间交通、教育、卫生、养老事业等,这是具体的、刚性的。我们将“言必行、行必果”,请松江人民监督。
第二,松江新城是实现新时代奋斗者理想和梦想的奋斗之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吸引了众多来自海内外的创新者、奋斗者、创业者、投资者,今年松江在清华大学召开了青年储备人才招聘会,招聘人数30人,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985高校报名学生共有3000多人,可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对于新时代奋斗者逐梦圆梦的强大吸引力。
第三,松江新城要成为长三角区域独立的综合性节点的魅力之城。所谓“独立”,并不是封闭,而是更加开放。在资源配置功能上是面向国内国际两个扇面、两个循环,体现更大更开放的格局。这点我们要向浦东学习、向新片区学习、向虹桥枢纽学习、向一体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学习、向全国各地有成功经验的城市学习。总之,通过学习,博采众长,才能让城市更有魅力,才能成就未来。所谓“综合”,不能单纯追求大而全,关键是在高质量城市配套服务上,包括教育、交通、卫生、养老等人民所急需的城市配套上,体现更高质量,要把财政的有效投资更加体现在综合配套上。所谓“节点”,我们认为枢纽是关键,尤其是高铁枢纽,在高铁时代才能体现一个城市在资源配置能力上的战略支撑作用。这次发布会的重点之一是松江枢纽,将打造成为长三角资源配置门户,为松江新城发展提供战略支撑,体现节点型城市的战略地位。
*后,松江是上海之根,我们要成为一座具有文化自信的历史名城。4600多年的广富林文化遗址,上承良渚,下接马桥,印证了广富林文化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融合的见证,这也是开放融合的见证。当下建设松江新城,我们要创造新的历史,不负人民的厚望。
尹欣:今天提问环节就到这里。《松江新城“十四五”规划建设行动方案》全文已经在“中国上海”和松江区政府网站上进行公布。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