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他们穿行在松江大地
从探寻“上海之根”的广富林,到天高水阔的“浦江之首”;从绽如芙蓉的云间九峰,到小桥流水的仓城老街;从古老清幽的江南园林,到灯光璀璨的科创云廊……来自上海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们,在松江开启了一段为期三天的“美丽新城松江行”采风之旅。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本次采风调研,馆员们对松江这片土地有了更切身的了解,对松江深厚的历史文化以及当下日新月异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
采风活动*一天的行程我们已经为大家做了*一时间的报道,可点击这里回顾。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后两天馆员们都去了哪里。
松江仓城是明清两代松江府*大的漕粮储藏地和漕运始发地,馆员们的仓城之行,从仓城印迹展示馆开始。在这里,讲解员通过多媒体演示,以及图片与文字介绍,帮助馆员们大致了解了仓城的前世今生。
这是一座建于清代嘉庆年间的老宅,其建筑造型和雕刻艺术均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研究价值,是松江地区为数不多的古代建筑雕刻之精品,被誉为“松江*美雕花楼”。
如今杜氏雕花楼辟为松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在这里系统地介绍了松江的顾绣、舞草龙、十锦细锣鼓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花篮马灯舞、余天成堂传统中药文化、上海米糕制作技艺、新浜山歌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滚灯、水族舞、民间山歌、江南丝竹等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杜氏雕花楼还有一处*美的打卡点——雨巷。诗人戴望舒的名作《雨巷》便是在松江写成,雕花楼的这条悠长悠长的深巷,再现了诗中意象,漫步其间,馆员们不禁勾起了青春的回忆。
离开杜氏雕花楼,馆员们来到了松江布展示馆。元朝时期松江一带就已经成为了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赢得了“松郡棉布,衣被天下”的赞誉,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在松江布展示馆内,通过松江布的展示,向馆员们传递了松江布经纬之间的温暖,展现了松江百姓精湛的织造技艺。
离开松江布展示馆后,漫步在仓城的老街上,观看着街道两旁遗存着的老建筑,馆员们由衷感受到了松江府城文化的浓厚。
建于民国时期的张氏米行,为松江区文物保护单位,建筑风格为江南传统民居,旧时开米行,南为临河楼,北有碾米车间,仓房式,重檐顶。
仓城行程的尾声,便是横跨于松江市河之上的大仓桥。大仓桥是上海境内著名的明代大石桥,董其昌曾为其作《西仓桥记》,谓之“蓄风气,壮瞻视,莫此为伟”。
刚到达目的地,馆员们率先来到了醉白池中的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博物馆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功能分为主展厅、交流展厅、办公等三个区域。
董其昌的书画创作及理论主导书画发展几百年,直到现在仍有极大的影响。馆员们也对馆内所展出的董其昌书画、字帖等作品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
除了董其昌书画艺术博物馆,馆员们还跟着讲解员考察了醉白池的各处景点,例如十鹿九回头、邦彦画像、雪海堂等。过程中,馆员们时不时也与讲解员进行一番沟通,互相交流着自己的看法。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