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看看上海土地整治项目有哪些“关爱”蛙类的小设计!
近年来,为提升土地整治区域生态品质、维护和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给土地整治等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供指引,上海在多个土地整治项目区,探索开展了生物多样性调查。
2017-2021年,我们陆续在松江新浜,金山漕泾、廊下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调查了区域生物多样性。蛙类能较好的控制农田害虫,同时它们对于水质和栖息环境要求较高,蛙类多样性调查能一定程度上反应环境的优质程度。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上海土地整治项目区蛙类共有4种。本期我们将以三个项目区调查结果为例,管中窥豹,介绍上海郊野地区的青蛙类型,看看我们上海土地整治项目有哪些“关爱”蛙类的小设计!
有研究表明,目前上海地区能够发现的蛙类,已经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多种,锐减至仅有的几种,郊区的稻田、湿地和城市中的公园绿地已经成为蛙类*后的庇护所。
我们土地整治项目区蛙类调查结果显示,上海郊区主要有泽陆蛙、饰纹姬蛙、黑斑侧褶蛙、金线. 泽陆蛙。泽陆蛙属于我国南方常见的蛙类物种,它们的背部颜色差异比较大,上下唇有着棕黑色的纵纹。
2.饰纹姬蛙。饰纹姬蛙身体近似菱形,体型极小,一般为2cm左右,身体为灰褐色并且背部有对称排列的灰棕色斜纹。
3.黑斑侧褶蛙。黑斑侧褶蛙就是我们常说的“田鸡”。它们的背部两侧分别有一条皮褶,同时,背部和腿部分布着大小不一的黑色斑点,具有黑色斑点的侧褶蛙,便是它们名字的由来。
4.金线侧褶蛙。金线侧褶蛙是我国的特有物种,它们背面大多呈青绿色,身体两侧各有一条粗大隆起的呈黄褐色的背侧褶,从外貌来看,它们是*符合人们心目中对“青蛙”设定的一种蛙类。
除了以上四种蛙类,上海郊区还经常可以看到一种外形类似蛙类的蟾蜍物种——中华大蟾蜍,俗称癞蛤蟆,它们的背部有疙瘩,是毒腺,受大力挤压后会破裂出毒液;受到惊扰、无法逃脱时,会膨胀身体吓退来犯者。
蛙类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害虫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保证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栖息地的破坏,杀虫剂、除草剂、化肥的使用以及外来物种入侵和人类捕杀等,全球许多蛙类种群数量都在下降。2004年“全球两栖类评估报告”(Global amphibian assessment)表明,世界上32%的两栖动物都受到灭*的威胁。
上海土地整治在实施过程中高度重视蛙类物种保育,近年来,结合蛙类生物多样性调查与蛙类习性研究,开展了系列生态保育型工程设计探索,并制定了相关地方标准,在项目区给蛙类留出生长、栖息、繁殖和迁移空间,将生态保护理念落实、落细。
如在金山漕泾市级土地整治项目生态调查工作中,针对上海郊野地区常见但项目区数量少的蛙类物种黑斑侧褶蛙,提出了适当构建小型浅水区的设计策略,保护其栖息环境等。
泽陆蛙为优势种;黑斑侧褶蛙为上海地区常见的两栖类物种,具有很强的有害昆虫捕食能力,但在项目区内数量较少
营造适于黑斑侧褶蛙摄食与栖息生境,农田及林地中适当构建小型浅水区,浅水区周边种植多年生草本
农田沟渠两侧增加部分缓坡作为通道,并种植挂壁植物,提供通道和隐蔽生境
如在金山廊下二期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农林水乡”片区,于2021年3-10月连续开展区域蛙类习性和迁移规律研究,探索不同生境类型与蛙类分布的相关性。连续监测发现,春季生态水耕区中蛙类密度*高,随时间推移,蛙类逐渐分散遍布于整个农林湿复合系统的各个区域;在繁育盛期之后的7-9月,蛙类密度高于其他月份,集中于水耕区和生态涵养区的草地、坑塘水面、林地。并且不同种类的两栖类在数量和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
蛙类总密度分布与黑斑侧褶蛙密度分布
结合蛙类不同季节密度分布与空间迁移习性,我们因地制宜在项目区设计了生物通道、生态管涵、生态跳板等生态工程,确保蛙类能在项目区正常迁移、栖息与繁殖,保障蛙类生物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
在金山廊下二期土地整治项目“农林水乡”片区内,林下浅溪设计生物通道,加强农林湿复合系统的连通性,促进蛙类、小型哺乳动物、爬行动物在林地斑块间迁移。
在松江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项目区,对湿地、水塘等生物栖息地与农田之间的过渡区域进行改造,使蛙类在农田与栖息地之间迁徙活动。同时,在湿地边缘略高于常水位处建设涵管,将湿地与外侧河道边坡连通,并在涵管附近、河道边坡两侧利用松木桩、植草袋等,构筑面积约为10~20㎡微型栖息平台,种植芦苇、香蒲等具有隐蔽作用的湿地植物,形成生态踏脚石。
在松江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灌溉沟渠靠近农田一侧构建青蛙跳板、下凹式通道以及生态踏脚石等,便于成蛙在田间与湿地之间迁移。
以上海本土蛙类、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虎纹蛙为保育对象,在松江新浜市级土地整治项目区,针对蛙类生命周期中早期发育关键阶段,利用芦苇、香蒲湿地为蝌蚪提供栖息生境,在湿地中建立蝌蚪保育区。通过连续生态监测,结果表明对虎纹蛙进行保育后,蝌蚪的存活率达到45%(无保育措施存活率21.7%)。
湿地蝌蚪保育区位置与蛙类保育箱
2021年,上海市建设用地和土地整理事务中心主编发布上海市工程建设规范《土地整治生态工程规划设计标准》(DG/TJ 15558-2021),该标准明确提出,土地整治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区两栖类动物种类、习性、活动范围,在经常性迁徙、出没的区域,设置田间两栖类动物通道。
对两栖类栖息地有阻隔作用的田间路、生产路,宜每间隔40m距离在其下方布设生态管涵或生态孔,在管涵与田间交界处布设生态袋。生态袋中可种植菖蒲等植物。
对两栖类栖息地有阻隔作用的硬质沟渠,宜每间隔40m距离布设生态过道,主体可为钢结构凹槽式,架设在沟渠底部,表面覆盖种植土。
今天我们对于上海郊野蛙类种类和上海土地整治中蛙类保护小措施的介绍到这结束啦!看完这期后,当你再次漫步大自然,乐享郊野美景,听取蛙声一片的同时,不妨仔细观察,看看身边的蛙类你是否认识?不妨想想是否有更多保护措施,来守护这些稻田卫士?
注:本文根据自然资源部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开放课题“土地整治项目区生态基底调查技术指南研究”、“农林湿复合系统中两栖类连通性评估及提升研究”成果梳理,感谢华东师范大学邓泓教授、张颖教授对本文提出的宝贵意见。蛙类图片及介绍主要参考网络相关资料,如有不妥,欢迎指正!

产业招商/厂房土地租售:400 0123 021
或微信/手机:13524678515; 13564686846; 13391219793
请说明您的需求、用途、税收、公司、联系人、手机号,以便快速帮您对接资源。
长按/扫一扫加葛毅明的微信号

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中国产业园区招商网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部份内容收集于网络,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13391219793 仅微信